中德“能效管理與技術應用”合作項目(簡稱“中德能效合作項目”),是中德兩國政府在能源領域開展的合作項目。該項目始于2008年12月,為期5年,國家電網公司受國家能源局等政府部門委托承擔項目。
項目主要內容是為用電客戶提供能效咨詢及節能技術應用,建立能效管理交流服務平臺,為能效管理服務的推廣應用、政府相關部門政策咨詢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促進中國能效服務隊伍建設以及能效服務市場的完善。
顛覆以往工作方法
剛開始跟德方專家一起做項目,國家電網公司能效團隊還不太習慣,他們最直觀的感受是——德國專家“做事太慢了”。
參與中德能效項目的中方團隊主要由國網節能服務有限公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南瑞集團公司(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需求側管理中心、國網能源研究院以及各省(市)電力公司下屬的節能服務公司組成。
2010年,中德能效合作項目的第一個項目選在江蘇省常州市,客戶為總資產500億元的高耗能企業——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一開始,國家電網公司的能效團隊主要在德方專家的指導下工作。
“前幾天感覺沒有做什么核心工作,一直在收集資料、整理數據。”曾參與過中天鋼鐵項目的國網能源研究院員工郭厲杰說。對于剛畢業兩年的他來說,參與一個項目恨不得馬上投入到核心工作中。
“按照國內常規的能效審計做法,一開始會先到現場找節能點,然后馬上做診斷,算數據。”全程參與中德能效合作項目、國網節能服務公司的徐杰彥告訴《亮報》記者。
當時,大家都很不理解,為什么不趕快做能效診斷。但一個項目做下來,大家都體會到了德方專家所用方法的科學性。“事實證明,他們的做法是科學的。”徐杰彥說,在前期準備工作充足的情況下,后期只需將梳理出的數據輸入軟件,想要的數據結果一下子就出來了,“科學、方便、快捷”。
“德國人這種科學的能效審計方法令我折服。”參與過項目的中方專家說,“他們顛覆了我們以往的工作方法,這是我們以前沒有掌握的,他們的方法更科學、更有效、更全面,讓我們學到很多。”
在中德能效項目中,培訓與現場能效審計是相輔相成的。在對企業進行能效審計之余,中德雙方的能效專家也一同舉辦了多次培訓講座。
2009年年底,德國專家來到北京,對中方團隊進行培訓。參加過第一期中德能效培訓班的國家電網公司學員都清楚地記得,結業時,德方專家從德國專業能源審計師試題庫中抽題目考學員,當時,參加考試的45人中,及格的只有20人。而兩年之后的2011年,在西安舉辦的中德能效培訓班結業考試中,學員通過率大大提高,達到90%。之后的培訓考試,學員的通過率幾乎可以達到100%。
這不僅是考試成績的提高,更是業務能力的提升。在這樣的磨煉中,2011年年底,國家電網公司節能服務體系初步建成。當時,國家電網公司系統成立了20個省電力公司直屬的節能服務公司。很多節能服務公司負責人參與到中德能效項目中,與歐洲能效專家一起工作,也為國家電網節能服務體系奠定了人才基礎。
做國內頂尖的能效團隊
與中天鋼鐵相似,2011年,中德能效合作項目又對兩家高耗能企業實施了能效診斷,它們分別是河南萬基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肅騰達西北鐵合金有限公司。在德國專家的帶領下,幾個項目鍛煉下來,國家電網公司能效團隊收獲不少,基本可以自己獨立進行能效診斷了。
“以前,我們的工作方法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大局觀和全局意識,通過向德國專家學習,我們學習到了他們那種全局的工作思路,使能效診斷更加全面。”參加過中德能效合作項目的國家電網能效專家普遍感受到,自己摸索能效技術可能需要幾年,而通過中德能效項目的高強度鍛煉,能讓中國團隊在短期內接受高水平、多樣化的訓練。
曾參與過中德能效項目的國家電網能效團隊成員回到原單位后,都成為本單位的技術骨干。同時,經過17個項目的“歷練”,國家電網公司能效團隊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能效診斷方法。
“通過中德能效合作項目,以前能效審計一些不科學的方法被糾正過來,現在我也在用德國專家的方法來帶新人。目前,我們的能效審計已經涉及以前沒做過的行業,比如多晶硅制造業等,收效良好。”徐杰彥說。
在與德國專家交流工作時,國家電網公司能效團隊不僅學到了能效審計方法,更從德國專家那里了解到其他國家的節能政策和先進做法。團隊成員再將這些方法和理念應用到國內,以推動國內節能服務產業發展。
通過中德能效項目,國家電網公司培養出一批掌握能源審計方法、具備現場診斷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從項目開始之初在德國專家指導下“跟著干”,到可以牽頭“獨立干”,這支節能服務隊伍取得巨大進步。
國家節能中心負責人這樣評價國家電網公司能效團隊:“你們和歐洲頂級能效專家一起做過國內那么多行業的能效診斷,經驗豐富,說你們是國內頂級的能效團隊一點都不過分。”
喚醒企業節能意識
17%的節能潛力,年可降低電費和天然氣費用達1000多萬元,達到企業能源成本的10%以上,這讓已經快60歲的江蘇常熟常鋁鋁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平喜出望外。
張平認為自己廠內的能效管理水平并不低,節能措施也比較到位。但是,令他驚訝的是,經過中德合作項目組的診斷后,常鋁居然還有這么高的節能潛力可挖。
張平告訴記者,連續10天,中德能效團隊通過現場勘察,為我們做出了細致可行的能效審計報告。“我們是上市公司,對企業能效管理有較高要求,在業內也有同業對標。以往,也有節能公司給我們做過能效診斷,但是,這次中德能效團隊做的能效診斷水平比他們更高。”
不久前,中德能效項目組剛剛結束了可口可樂(四川)飲料有限公司能效審計,這是中德能效審計對象中唯一的一家外企。審計結果顯示,如按建議實行節能改造,該公司每年可節約電量693.5萬度。
在項目總結會上,四川省經信委高度評價此次能效審計項目:“此次能源審計活動,是四川目前開展的層面最高、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最具專業水準和影響力的企業能效咨詢活動,活動的開展必將進一步喚醒四川企業的節能減排意識,極大地帶動省內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促進節能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是國家電網公司提供企業增值服務,履行社會責任,踐行綠色發展之路的最好鑒證。”
對于參加中德能效項目的17家企業和機構來說,中德能效專家為它們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能耗“體檢”,就像轉動了節能魔方,讓所有人看到,企業和機構的能源利用狀況一下子不同了。
責任編輯:湯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