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耗能行業節能減排的優化控制在中國剛剛起步。陳歡歡攝
說起節能減排產業,眾所周知它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不過大多數人可能對致力于高耗能行業節能減排的優化控制技術還很陌生。
事實上,優化控制是自動化控制領域的皇冠。在發達國家,優化控制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產業,但在中國,它卻剛剛起步。
“其實優化無處不在。”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北京和隆優化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于現軍如是說。
初識優化控制
“優化其實是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所追求的一種最佳狀態。”談起優化,于現軍打開了話匣子。
優化控制,是指在已定的約束條件下,通過尋求一個自動化控制系統,使生產性能取得最大的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條件下,通過優化控制系統,可以使產值、利潤達到最大。也就是說,在完成規定的生產任務情況下,優化能使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變得更少。
在“十二五”規劃中,節能減排位列七大新興產業之首。正因如此,在傳統的高耗能行業里,優化控制越來越引起國家和企業管理者的重視。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在2006年1月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國內石化、冶金、電力等行業優化控制領域3年內的投入產出比約為1∶10至1∶30。
“大規?;A建設解決的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問題,而優化則解決的是從有到精、從大到強的問題。”于現軍說。
雖然采用優化技術解決節能減排問題投入小、效果好,但在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行業。而在發達國家,這項技術已經有40年以上的應用歷史,市場成熟,而且產業化程度很高。
本土技術嶄露頭角
到目前為止,不少企業引進了國外的優化控制技術,卻往往花了大錢效果還不好。
據記者了解,國外優化控制技術的“水土不服”和我國國情以及行業自身的特點有關。相對于國外企業而言,國內生產企業現場測控條件差、生產管理水平不高、操作人員水平較低是普遍存在的通病。
“去年一家著名的跨國公司想和我們合作推廣一款針對中國的優化系統。經過深度交流,我們發現這套技術與中國國情還有相當大距離。”于現軍表示,“這為中國自主的優化控制帶來了很好的機遇。”
西方的優化技術理念是基于嚴格的生產現場條件,通過精確測量實現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的優化。而在我國,很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連一些基本的儀表都未安裝。
以鍋爐優化為例,一套生產鍋爐大約100萬元。而據業內人士介紹,單單一套熱值分析儀就需要200萬元。
因此,如果要使用國外的優化技術,就必然需要花大量資金安裝測量設備,改造現場。然而,由于現場操作工人水平較低,即使通過精細改造,也未必能達到良好效果。
“和國外優化技術理念不同,和隆公司幾乎完全采用軟件來實現。”于現軍說,“舉個例子,雖然生產企業沒有流量計儀表測量進風量,但我們能通過測量風機的電流來確定一個值。這樣,國外技術通過儀表精確測量的值,我們都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取。我們獲取的值雖然不精確,但趨勢是正確的,通過獲得的趨勢變化,我們再用軟件模擬極大值和極小值,實現優化。”
記者了解到,國內優化控制企業還擁有其他優勢。首先,成本優勢明顯。和隆公司一套“熱風爐燃燒優化控制技術”的售價僅是日本技術的幾十分之一。另外,國內企業的本地化服務更具優勢。
不過,國內目前真正從事優化技術研發的公司并不多。即使有些大的軟件公司在做,也不是主營業務。
“從目前來看,中小企業是開發優化技術的主體,尤其是具備某一行業專長的企業,將會很有發展前途。”于現軍說。
贏得市場需練內功
和隆優化從6年前成立伊始就堅持一個原則:零首付,即他們的優化技術所產生的節能效益如果不能讓用戶在一年內收回投資,將無條件承擔全部風險。
6年過去,和隆共形成30多項在國內外領先且實用的優化節能產品,幾乎都實現了產品轉化。
“在優化技術上是需要硬碰硬的,要贏得市場,就要苦練內功。”一路走來,于現軍很感慨。
從小企業變大變強,于現軍認為細節決定成敗。
據他介紹,和隆公司的研發現場從來不在實驗室,而是在生產現場,面向需求搞研發。他們的經驗是,更貼近實際,能更好地實現標準化和產品化。
我國的優化控制技術起步晚,企業規模小。面對市場需求,如何才能把產業做大做強?
“人才。”于現軍體會很深。
事實上,優化是一個復合業務領域,從業者必須精通工藝、設備、現代控制理論、運籌學、計算機、測控儀表甚至管理等多領域專業知識,成為通才。“我們與國外有差距的地方,恰恰是人才培養和專業合作。”
于現軍還認為,優化控制企業還需要沉下心來搞研發,而不應目光短淺。
記者了解到,國家出臺節能獎勵政策,有些公司和客戶串通,靠提供虛假節能數據來騙取國家財政獎勵。
“這給整個優化控制行業帶來了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于現軍說。
據記者了解,由于優化控制技術更加側重于軟件且成本較低,應用企業和優化技術專利提供商的盈利空間較大,也引起了投資界的興趣。
截至目前,已有七八家國內外風險投資公司與和隆公司展開接觸,進展順利。
“我國在優化領域的努力方向應首先堅持小而專、小而多,雖然短期內還無法出現像Honeywell、Aspen等世界著名優化品牌,但很可能出現一大批專注于解決某一個過程優化控制問題的優化小巨人。”于現軍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