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英國政府宣布對國際氣候基金投資58億英鎊,致力于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技術私募股權的綠色金融投資。綠色金融的發展也提上了G20議程,中英將會進一步緊密合作,在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帶領下,共同致力于綠色金融的發展。”英國駐華使館公使兼副館長羅廷日前在中英綠色金融論壇上表示。
當前,中英兩國都是推動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領軍國”。截至去年,中國總共發行了300億元的綠色債券。去年8月,我國七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旨在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此外,中國建立了5個綠色金融試點區域,以更好地推動綠色金融領域的相關探索和發展。
英國政府也在不斷推動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其中包括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全球發行綠色債券。截至目前,其募集的綠色債券已經超過90億美元。
羅廷認為,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必須要考慮整個全球金融體系的利益,找出背后的經濟動機,讓整個行業更樂于投資綠色項目。目前,全球的機構基金規模已達100萬億美元,但是其中只有1%投向綠色項目。要想讓這個比重穩步提高,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2017年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中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應當關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風險,對投資和融資進行正確的、相應的經濟建模。針對銀行和投資者,報告建議其需要進一步識別風險和機遇,同時打造出ESG模型和工具,以進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敏感性分析。針對金融監管者,報告建議其要考慮到整個綠色金融的轉型,包括強制ESG風險的披露和分析,同時也要更好地落實整個ESG的信托責任。
羅廷強調,應開發出能更好地評估ESG風險,包括分析和壓力測試的方法論。同時,還需要切實完成任務,收集并披露穩定的報告結果和數據,以更好地了解整個行業內的環境信息和氣候影響風險。
此外,在統一全球和各個國家的金融標準的基礎上,還需要更好地統一綠色標準,將全球或者是國際上的綠色債券、綠色融資的標準與各個國家的綠色標準相協調。
許多銀行和機構投資者缺乏在投資過程中對ESG風險進行準確評估和定價的能力;“一帶一路”地區需要大量綠色基礎設施投資,但其融資方面面臨一些障礙;中國發展和開放綠色金融債券市場潛力巨大,但一些障礙限制了外國投資者的參與……針對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報告也給出了相應建議。
報告認為,應當探索銀行綠色授信和綠色融資的方式,開發出更多的綠色信貸工具,并且要打造綠色風險框架,針對不同的資產類別、期限類別做不同的敏感性分析。
對于投資者,報告強調,在投資過程中要考慮ESG因素,應當審視現有的投資組合,設立一個相應的評分卡或者權重來辨別ESG相應的風險和機遇,發揮股東對于被投資機構的影響力,并且應當建立環境壓力測試模型,考慮環境風險的長期影響。
“政府和監管機構可以向市場傳遞出明確的信號,讓金融機構有內部的主動性,去分析相應的ESG風險。”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表示。
對于企業的發展,報告認為,企業應當重新進行戰略定位,抓住綠色發展機遇,在某些細分市場獲得先發優勢,如電動汽車、綠色建筑、綠色基礎設施等領域。與此同時,應加強對環境信息的披露,給投資者提供更多與氣候和環境相關的信息。
在推動跨境綠色資本的流動方面,報告提出,首先,要統一綠色定義和認證的標準,使國內外綠色定義和認證標準一致化;其次,建議建立國內外投資者的互動平臺以及綠色債券數據庫和指數。
責任編輯:陸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