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霧霾頻發的狀況仍在不斷提醒人們,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輸贏未見分曉。治霾目標的實現,靠的是真落實。要夯實應急減排措施,提高預測預報能力,強化督查監管力度,開展區域應急聯動,為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多管齊下,綜合施策,讓環境質量改善成為一把“鋼尺”
剛剛進入9月份,北京、天津、河北、太原等多地就遭遇了霧霾。往年秋冬季節常見的霧霾天今年提前出現,引起關注。環保部3日通報稱,經專家初步分析研判,今年秋冬天氣形勢不容樂觀,重污染天氣過程相對較多。在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考核之年,打好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到了關鍵期。
根據專家分析,今年受北極海冰融化面積擴大、太平洋海溫變化等因素影響,西伯利亞冷高壓可能弱于常年,冷空氣南下頻次可能少于常年,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增強,可能造成秋冬季的氣溫較高,濕度大。北京8月31日以來的污染形成過程和2015年、2016年9月中旬的污染過程相似,預示與往年相比,今年重污染天氣過程相對提前。
霧霾不是一天形成的,大氣污染治理是一場持久戰。對于秋冬霧霾防治,“冬病夏治”的“藥方”已經抓了有幾年。特別是今年,環保部采取了“壓茬式”強化督查、整治涉氣“散亂污”企業等一系列強效措施,初見成效。自今年3月份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取得了2013年以來的最好成績,北京市3月份至8月份的PM2.5平均濃度僅為49微克/立方米,相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約25%,月均濃度均為2013年以來最低。
但是,秋冬季霧霾頻發的狀況不斷提醒人們,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輸贏未見分曉。在總結過往經驗基礎之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等“1+6”配套方案日前出臺。方案瞄準問題,聚焦“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和高架源穩定達標排放,加大壓煤減排、提標改造、錯峰生產措施力度。尤其是把重污染天氣妥善應對作為重要突破口,在設立各地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的同時,明確了重污染天數的下降比例,即提出2017年10月份至2018年3月份,用6個月時間使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吹響了全力應對重污染天氣的“集結號”。
軍令是剛性的。上述治霾目標的實現,靠的是真落實。這次的方案從以往的原則性設定多、大尺度目標多“進化”到了精準定位,把具體任務細化到市、縣、鎮、鄉,治霾最終要靠每個環節做實做細。更值得關注的是,方案還創新性地提出了“量化問責”措施,聚焦縣區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落實情況,同時延伸到地市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單位的落實情況,不允許應付,不允許懈怠,不允許不作為、亂作為。
治霾行動加強版即將迎來“大考”。夯實應急減排措施,提高預測預報能力,強化督查監管力度,開展區域應急聯動,為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多管齊下,綜合施策,讓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成為一把“鋼尺”,才能讓治霾行動不走樣、不含糊,才能贏得這場污染治理攻堅戰。
責任編輯:陸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