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要持續推動電源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就要推動煤電為可再生能源電量消納‘讓路’,在政策上優先支持新能源上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董事長陳進行表示。
作為以煤電為主業的中國大唐集團的掌門人,陳進行為何站在“自我革命”的角度提出煤電為可再生能源電量“讓路”的建議?陳進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實際上他是站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角度、站在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思考問題。
陳進行分析說,近年來,我國電力行業在快速發展中一些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一方面是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日益突出,煤電利用小時數持續下滑,2016年降至4250小時,且目前全國核準在建煤電機組還有約2.5億千瓦,部分地區煤電產能過剩矛盾凸顯;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多重瓶頸,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尚未有效落實,“三北”地區棄風、棄光問題和西南地區棄水問題日益嚴重,2016年棄風、棄光和棄水電量超過1100億千瓦時……
“要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就要根據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必須堅持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目標不動搖。在‘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要持續推動電源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陳進行說,“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電力需求增速大幅放緩,導致電力供求關系失衡,呈現總體寬松態勢。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持續快速發展,必然擠占傳統煤電市場空間。那么,首先要樹立煤電應為可再生能源電量消納‘讓路’的意識,在政策上優先支持新能源上網。”
同時,要讓煤電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托底”。陳進行說,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逐步從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的轉變,支撐可再生能源消納仍然需要規劃新建一定規模大容量、高參數、低能耗、低排放的“托底”發電機組,提供調峰等輔助服務,保障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可再生能源裝機越多,就需要越多的“托底”機組。
在煤電利用小時數持續下滑的背景下,再讓煤電為可再生能源“讓路”,必然進一步擠壓煤電生存空間。對此,陳進行有著清醒的意識。他說,“要對新常態下煤電利用小時數有再認識。隨著我國裝機結構日趨多元化,高利用小時數的煤電將逐步被低利用小時數的非化石能源發電替代,在下一個發展階段中煤電將更多地定位為容量電源,利用小時數將處于相對低位。”
那么,未來我國煤電行業如何發展?陳進行說,這就要求決策層統籌考慮電力體制改革與煤炭、煤電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實施的節奏和力度,要進一步完善煤電聯動機制,縮短聯動周期,合理疏導煤電企業大幅上漲的燃料成本。要面向需求轉變定位,加快對在役煤電機組的靈活性改造,完善市場機制,激勵煤電機組參與調峰、備用等輔助服務,提高系統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使煤電真正發揮好我國能源電力轉型升級的主體支撐作用。
責任編輯:李濤